首页 >> 资讯

推动数字化转型 建设数字友好型社会-焦点热讯

2023-05-19 09:10:00来源:中评网


(相关资料图)

数字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数字化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和数字文明趋势,其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的人类生产生活与数据驱动的数字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遵循科学实证不断进化、优化和迭代升级,最终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状态。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经济特区,深圳率先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方面开展了诸多探索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一建设数字友好型社会:挑战与缘由

深圳特区报发表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詹国彬、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薛丞良文章表示,在迈向数字时代和数字社会的进程中,追求和实现“数字赋能”是一种美好的主观意愿,而“数字负能”可能是另一种不得不面对的客观事实。实践表明:数字技术在赋能国家治理、城市治理、经济发展以及生产生活的同时,其蕴含的信息壁垒、数字鸿沟、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负面问题亦暴露无遗,建设数字友好型社会可谓大势所趋,迫在眉睫。在建设数字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既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也要高度重视数字技术的规制和治理,让数字技术更好、更平等地惠及全体民众。

1.信息壁垒严重,信息难以传递。信息壁垒是数字治理中面临的常见困境,其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政务部门都致力于开发独立的纵向信息系统,而缺乏横向的沟通协调机制,这大大降低了政务信息的利用率,最终导致政府政务服务陷入低效化。另一方面,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与群众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断层和信息不对称。政府和相关机构对信息资源具有更多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而公众由于长期处于信息相对匮乏的状态,无法对政务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黑箱”进行有效监督。

2.数字鸿沟突显,忽略特殊人群。当前,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数字鸿沟加剧了社会弱势群体的能力困境。例如,老年群体的身体素质偏弱,数字素养总体偏低,缺乏数字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部分智能设备的使用成本过高,数字资源的可获得性不足;残障人士必须在配备辅助设备的前提下才能够使用数字技术,这导致他们在信息获取、电子支付、线上购物、医疗保健和社交娱乐等方面与主流人群存在较大差异。概言之,数字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特殊群体享受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发展红利,最终削弱了他们在数字社会中的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

3.数字隐私泄露,引发群众担忧。随着数字平台的推广,涉及个人信息的数字服务越来越多,群众的隐私安全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例如,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因为操作不当、黑客入侵、应用程序漏洞等,导致个人隐私信息被非法获取、利用和传播。同时,由于信息安全具有极强的涟漪效应,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会使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甚至还会导致社会信任机制的失效,最终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4.数字欺诈频发,影响社会安全。近年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欺诈的案件逐年增多,数字技术的异化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的重要课题。欺诈者利用数字信息技术,通过设置虚假广告和伪造网站、假冒身份等方式布置数字陷阱来欺诈群众,以获取非法收益。时至今日,受害群体范围之广,已经不再局限于老年群体,甚至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也有可能陷入欺诈陷阱之中。与此同时,由于数字身份具有隐匿性,导致欺诈者可以轻易地伪造信息、编造自己的身份,最终逃避法律制裁,继续危害社会信息安全。

二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深圳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介绍,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为打造全球数字先锋城市,提升数字城市建设水平,深圳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为推动和建设数字友好型社会做了有益尝试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1.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2022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了《深圳市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旨在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主要举措包括:一是致力打造信息通信枢纽,重点围绕公共领域构建物联感知体系,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二是全面推进全市一体化算力基础设施,推动形成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格局;三是推进城市适老化和无障碍数字改造探索,鼓励企业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推进红外人体感应、跌倒感应、一键告警、远距离感应等感知终端部署,提升弱势群体民生保障水平。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