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终于了了。5月2日离开淮安时,来自河北邯郸的许院文拉着涟水梁岔胜利村“张大爷”家后人陈淮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许院文说:“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此次寻恩之旅肯定成功,5月2日,农历刚好是3月13日,80年前的今天,父亲在与日军战斗中受伤,在‘张大爷’家中养伤,大爷救了他一命。”他们之间互相约定,永远都是一家人。而在此之前的2021年,因当初没有找到“张大爷”的家及其后人,许院文兄弟姐妹四人为了完成父亲夙愿,特意订制一块12.5吨、刻着“恩重如山”四个大字的太行石,送到涟水梁岔胜利村委会,替父亲完成感谢当地百姓救命之恩的心愿。
80年前救下许建功的张大爷夫妇。
80年前,“张大爷”从日军刺刀下救了18岁新四军负伤战士命
【资料图】
父亲1925年出生,年轻时身世坎坷,直到13岁参加新四军才有了自己的名字——许建功,今年57岁的许院文说,在父亲生前,通过父亲的口述录音材料,他们兄弟姐妹四人才知晓,如果没有涟水张庄张大爷、大娘,就没有后来的许家一家人。
今年“五一”期间,许建功子女从邯郸来到涟水与张大爷家后人相聚。
1943年春,新四军四个支队分别在苏北涟水、宿迁、沭阳、高沟等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18岁的许建功在四支队一连三排九班的“小鬼班”当战士。农历三月十三,攻打涟水岔庙镇日军据点的战斗打响。在激烈的战斗中,许建功的右大腿不幸中弹“挂花”,被送到涟水张庄养伤。
农历三月十七,天刚亮,敌人便开始了清乡大“扫荡”,得知消息的张大爷与张大娘赶紧将许建功身上的衣服换下,就在盖上被子瞬间,日军端着明晃晃的刺刀闯进张大爷家,张大娘紧紧揽住许建功的头,把他抱在怀里。日本兵用刺刀挑开被子,指着许建功喝问:什么地干活?
许建功生前腿上被日军子弹打伤的伤口。
张大爷上前一步掖住被角,害怕许建功腿部的伤情被日军看到,大娘则对日军“央求”说:这是俺儿子,已经三天三夜水米不打牙,病得快断气了……万分危急时刻,外面响起激烈的枪声,新四军淮海军分区反“扫荡”的部队和敌人接火,敌人跑出了屋子。
就这样,张大爷、大娘用自己的机智从日军刺刀下救了许院文父亲许建功一命,在张大爷、大娘的精心照料下,许建功的伤势痊愈,并于同年秋天返回部队。
矗立在涟水梁岔镇胜利村委会前的感恩石。
12.5吨感恩石未了父亲报恩夙愿,这个“张庄张大爷”到底在何处?
解放后,父亲先后在公安系统、冶金系统工作,并在邯郸冶金矿山局退休。许院文告诉记者,父亲生前曾多次提出要到苏北寻找张庄、寻找张大爷,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均为成行。
坐在马扎上,经常朝着苏北方向凝望,这是父亲晚年生活常见的场景,许院文说,2007年4月,父亲病逝后,为了完成父亲的寻找恩人的夙愿。他们兄弟姐妹四人开始漫漫寻恩之旅。他根据父亲生前录音整理出回忆文章《芦花飘飘》,发表在《军嫂》杂志,表达“寻亲”愿望。后又参加经央视《今世缘·等着我》栏目组,但是均无明显效果。借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组织去苏北“寻找父辈革命足迹的红色之旅”的机会到处打听,寻访了许多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和当地乡亲,拜访了滨海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徐振理和涟水县委党史办主任王继华,但由于时间匆忙,未能找到父亲当年养伤的村子。
矗立在涟水梁岔镇胜利村委会前的感恩石。
虽然此前的寻恩之旅没有明显效果,但是在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许院文兄弟姐妹四人还是大致明确了“张庄”所在地——涟水岔庙镇或梁岔镇境内。2020年10月1人,兄弟姐妹四人从赫本邯郸驱车前往涟水,在涟水党史办主任王继华等人的帮助下,最终确定他们父亲当初养伤的张庄即现在的涟水县梁岔镇胜利村,但是还是找不到“张大爷”家及其后人。返回邯郸后,许院文兄弟姐妹花巨资订制一块重达12.5吨的太行石,将新四军老战士、原空军总医院副院长彭彬少将所题写的“恩重如山”四个大字刻在石碑上,背后则刻写“张庄、张大爷”救其父亲经过的感恩石从河北运到涟水梁岔镇胜利村委会。
许建功四个子女在他当初养伤的张大爷家房屋(翻建)前。
再赴涟水,他们与“张大爷”家后人终相见
有了感恩石,父亲的夙愿了了吗?许院文说,他与其他兄弟姐妹觉得未了,总觉得离张大爷家后人很近。许院文说,当年父亲在张大爷家养伤时,只知道张大爷家有一个已出嫁的女儿,还有一个在“县上”上班的儿子,于是他又根据父亲生前口述回忆,将张大爷家房前屋后以及房间布置等一些细节再次告诉胜利村委会相关干部,以及此前寻恩过程中在涟水遇到的许多热心人士、老党员,请他们代为寻找张大爷家后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胜利村老一辈人口中得到验证,许建功生前口中的张大爷、张大娘就是胜利村原村民张万超与他的老伴左奶奶。今年“五一”前,作为许氏兄弟姐妹的代表,许院文与张大爷家后人取得联系,并相约在涟水“老家”相聚,让他们感慨万千的是,当初父亲养伤的房屋虽然已翻建,但是房子还在。江苏省清河中学正高级语文教师陈淮高作为“张大爷”家后人告诉记者,许建功口中张大爷家出嫁的女儿其实就是他奶奶——一名老共产党员张新华,在“县上”上班的儿子其实是在县大队的大舅爹。陈淮高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也曾奶奶说过,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家里都都曾掩护过伤员,但是都没有留给姓名。陈淮高说,舅太爷(张万超)奋不顾身救抗日英雄,值得赞颂;但是抗战老战士的后人,如今多方寻找当年救命恩人的后人,这种精神实属不易,更值得弘扬!
矗立在涟水梁岔镇胜利村委会前的感恩石。
暂时的离别是为了日后更好的相聚,在与张大爷家30余名后人简短相聚后,今年5月2日,不远千里从河北邯郸到涟水寻恩的许院文等人踏上返程之旅,但是,伫立在涟水梁岔镇胜利村委会门前的感恩石仍在向后人诉说那个漫天硝烟、军民鱼水情深的年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鼎兆
校对 盛媛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