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这本书是我最近看的,看完前言之后我就感觉看这本书看的太晚了,但又不是特别晚,可能经历一点事情之后,看这本书才会有更深的共鸣,这可能就是刚刚好吧,看来我是幸运的。这本书从书名来看是讲爱的艺术,其实倒不如说是在讲万事的艺术,爱的艺术至于在其他方方面面都是相通的。只是现在感觉生在幸福之中且知道自己是幸福的人比生在幸福之中却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人或生在幸福之中却感觉自己是不幸的的人是幸运的,因为懂得才更为深切体验与珍惜。这本书我就不做过多赘述了,直接摘其真挚的果实,与各位共享盛宴。
第一章:爱是一种艺术吗?
①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形成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一定是要失败的;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
(资料图)
②在一种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文化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市场的相同规律,这是毫不奇怪的。
③爱是一门艺术,正像生活是一门艺术一样。如果我们想知道如何爱,就必须遵循我们学习其他任何艺术的同样方法,诸如学习音乐、绘画、木工或医学技术及工程艺术的方法。所以具体的程序为:A:精通那门艺术的理论、B:熟悉那门艺术的实践、C:没有什么比此艺术更重要的事情。
第二章:爱的理论
第一节、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①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离,从而使他从孤独的囚牢中解脱出来。有三种方式:A:各种的迷狂状态(酒精、药物、性欲高潮等等)。这样,性结合蜕变成不顾一切试图摆脱因独居而产生的焦虑的绝望挣扎,其结果是产生比以前更加强烈的孤独感,因为没有爱的性行为除了瞬间快感以外决不能跨越两个人之间的鸿沟。B:工作程序化和娱乐公式化(朝九晚五的工具与空闲时间中小视频、玩牌、电视节目的傀儡)。C:创造性活动(艺术家的创造活动或工匠的创造活动)。——它们仅是生存不完全的答案,圆满的回答在于达到人际的协调,在于我与另一个人融为一体,在于爱。
②我们谈及爱时知道我们所说的是哪种结合。是作为对生存问题成熟的回答而提及的爱呢,还是可被称为共生性结合的爱的那些不成熟形式?具体地,共生性结合的被动形式是屈从,或用临床术语说是受虐狂,这种受虐狂用使自己成为另一个支配他、管教他、保护他的人的一部分和附庸,来摆脱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分离感,那个人像是他的生命和氧气;共生性结合的主动形式是支配,或用心理学术语来说,与受虐狂相对应的是虐待狂,这种虐待狂想通过使另一个人成为自己的重要部分来摆脱孤独和禁锢感,他通过控制崇拜他的另一个人来为自己壮威,抬高身价。虐待狂同样附属于受虐狂,正像后者依附于前者一样,没有一方,哪一方都无法存活下去。差别仅在于虐待狂指挥、剥削、伤害、侮辱他人,而受虐狂被他人指挥、剥削、伤害、侮辱。
③与共生性结合相反,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在爱之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状态: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尊严和个性。
④爱是一种活动,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是“永恒的”而不是“坠入情网”。用最通俗的方式可以把爱的积极性表述为: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⑤只有除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之外没有任何财务的人,才没有能力享受奉献物质财富的快乐。但日常经验表明,一个人自认为的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既取决于它拥有的财物,更取决于他的品质。众所周知,穷人比富人更愿意“给予”。然而,超过一定限度,贫困使他无力再给。贫困是如此卑劣,它不仅使穷人遭受痛苦,而且还剥夺了穷人“给予”的乐趣。——然而,最重要的奉献领域不是物质财富领域,而是特殊的个人领域。——他把自身有活力的东西给予他人,他给他人以快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伤感——把自身一切充满活力的东西表现出来并具体化。
⑥在给予的因素之外,爱的主动特征明显地表现在这样的事实中,即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责任(至于母亲与婴儿,这种责任主要指对身体需求的关怀,在成年人的爱中,责任主要指对精神需求的关怀)、尊重(很明显只有我独立了,只有我无须拐杖也无须支配和剥削任何人而立足和前进,尊重他或她才是有可能的)和了解(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尊重他,爱的责任若没有了解作为向导便是盲目的。了解若无关心为动力,便是一句空话)。——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成熟的人身上才能找到这四者的交融形态;凡成熟的人都能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他们放弃了自诩为无所不能的自恋的梦想,把已获得的谦恭置于真正的创造性活动产生的精神力量基础之上。
第二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①童稚的爱遵循这一原则:“我因被爱而爱。”成熟的爱的遵循“我因爱而被爱”这一原则。不成熟的爱宣称:“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②关于父爱与母爱之间的区别,这里不做摘录,因为我目前感觉作者关于这两者的观点不具有普适性,现实甚至可能是颠倒的。
第三节、爱的对象
①爱主要不是一种对某个特殊人的关心;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整个世界而不是对某个人爱的“对象”的关心的性格倾向。如果一个人只爱某一个人,对其他同胞漠不关心,那么他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共生性的依附,或是扩大了的自我主义。不过,大多数人认为爱是由对象构成的,而不是由爱的能力构成的。事实上,他们甚至相信,他们只有除了爱那个“被爱的”人之外不再爱任何人,才能证明他们爱的强烈。我们前面已提到这种相同的谬论。因为人们看不到爱是一种活动、一种精神力量,才相信全部需要仅仅是找到合适的对象——而后所有的一切都将自然产生。这种态度类似一个想画画而又不去学习这门艺术的人——这人宣称他非等到那个合适的景物不可,认为一旦发现了合适的景物,他就可以画出杰作来。如果我真正爱一个人,我就会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我就一定能够说:“我因爱你而爱每个人,我通过你而爱这个世界,我由于你而爱我自己。"
1兄弟的爱
①我们对陌生人自然表达的善意
2母爱
①与兄弟的爱和性爱——这两种爱是平等的人之间的爱——相反,母爱与孩子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不平等的:一方事事需要帮助,另一方则给予帮助。正因为母爱这种利他的无私特性,所以被认为最高层次的爱,是一切感情中最为神圣的。
②自恋的女人、专横跋扈的女人、只想占有的女人,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也能做一个“慈爱的”母亲;但在与孩子分离过程中,只有真正慈爱的女性,只有感到“给予”比索取更幸福的女性,只有坚定地依靠自己生存的女性,才是一个慈爱的母亲(因此要找到这样一个伴侣,我必须是一个高度独立且能力与思想成熟的个体)。
3性爱
①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有克服分离的其他方式。谈谈某人的私人生活,某人的希望和焦虑,显露孩子气的一面,建立对世界的共同兴趣——所有这些都能被用来克服分离,甚至表达自己的气愤、憎恨、完全没有自制力也是亲密关系的体现,这可以解释已婚夫妇常具有的反常的吸引,他们似乎只有同床或互相发泄怨气和愤怒时才像是亲热。然而,所有这些类型的亲密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结果是另寻新欢,觅找新的陌生人的爱。这陌生人又会变成“亲密的”伴侣,堕入情网的感受又是富有刺激性的、强烈的。但慢慢地,这种感受又变得越来越弱,并以希望再征服一个人、获得新的爱而告终。人们常幻想新的爱情会不同于先前的爱情。迷惑人的性欲大大助长了这些幻想。这种简单性的“结合”留给这些陌生人的是如同先前一样远离对方——有时使他们互感羞臊,或者互相憎恨,因为幻觉消失后,他们甚至比以前更强烈地意识到他们的疏远。人们没有看到性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意志。爱上某人不只是一种强烈感情,还是一种决定、一种判断、一种承诺。如果爱仅是一种感情,便没有那种永远互爱的诺言基础。感情可生亦可灭。当我们的行为不能囊括判断和决定时,怎么可能判断它将永驻呢?
4自爱
①我自身必定与他人一样是我爱的对象。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自由的肯定来源于人们爱的能力,即来源于爱护、尊重、责任和了解。倘若一个人能够卓有成效地爱,他也会爱自己;倘若他仅能爱其他人,他便根本不会爱。
②自私与自爱远不是一回事,实为水火不相容的对立物。自私者不是过于自爱,而是缺少自爱;他实际上恨自己。这种缺乏对自己的喜爱和关心,仅是他缺乏创造力的一种表现,留给他的是空虚和萎靡。他必然是不幸并焦虑不安地关注着从生活中攫取某种满足。这种满足限制了他自身的获取。从现象上看,他似乎过于关心自己,而实际上不过是枉费心机地试图掩盖关心真实自我的失败。弗洛伊德坚持认为,自私者是自恋的。他们仿佛从他人身上攫取了爱,而又把爱输送给自身。其实不然。正确的是:自私者不能爱他人,因而也不能爱他们自己。
5对上帝之爱
省略
第三章: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
①基本逻辑与物化的人一致,在目前zg的大环境之下,能够摆脱这个时代物化的影响,其实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要补充的一点是爱不是必定意味着没有冲突。
第四章:爱的实践
①爱的实践需要规范、专心(任何事只要专心做了,就会令人更加振作,虽然过后疲倦会袭来,但那是自然的,有益于身心的,而一切没有专心做的事却使人困倦,但同时又使人夜里难以入眠)、耐心、最大关注。
②正如避免琐碎的交谈一样,避免交友不当也是重要的。
③自信是我们能够承诺的一个条件,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的本质可以被定义为给人以承诺的能力,信念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之一。与爱有重大关系的是对自爱的信心,对他人产生爱的能力及可靠性的自信。
④理性信仰的基础是创造性,靠我们的信仰活着意味着创造性的生活,要有信仰就需要勇气和冒险能力,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
⑤在现存的制度下,能够爱的人必定是极个别的;在当代的西方社会,爱是一种罕见的现象,分析爱的属性将会发现当今普遍缺乏爱,必须批判造成这种缺乏的生活条件。
关键词: